2021年广东省“益苗计划”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述评
谭 建 光
近日,我应邀参加广东省2021年“益苗计划”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颁奖典礼,并且为示范项目进行专家点评。为此,我认真浏览项目资料,结合多年的思考,对于发挥志愿服务的“先行”特色,进行初步的分析。广东省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既是祖国“南大门”的中外文化交汇地,也是改革以来“第一个吃螃蟹”的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习俗发展方面都有很多探索实践,以“先行一步、先行先试、先行示范”闻名于世。同样,志愿服务也具有“先行”的禀赋,在不同的时期率先探索、勇于创新,取得较大的社会影响力。第一、“先行一步”的志愿服务,倡导爱心奉献。20世纪80年代,以1987年广州市诞生全国第一条“手拉手”志愿服务热线、深圳市诞生全国第一个依法注册社团“义工联”为标志,让“爱心奉献、助人自助”成为改革开放时期的新风尚。第二、“先行先试”的志愿服务,构建和谐社会。进入21世纪初期,以广东省率先推动地方志愿服务立法,颁布《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后修订为《广东省志愿服务条例》)、率先成立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广东省志愿服务发展基金会等为标志,推动志愿服务的社会化,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第三、“先行示范”的志愿服务,推动文明进步。进入21世纪20年代,以推动“双区”(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志愿服务创新发展、“双城”(广州、深圳)志愿服务联动发展为标志,探索志愿服务的体系建设和全域发展,建设“志愿广东”。在这种背景下,连续8年举办的广东省“益苗计划”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关爱群众、造福社会,在多方面为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民生改善做出贡献,值得关注。为此,我们选取代表性的获奖项目进行点评分析,提供交流分享。
“声海”志愿服务:华夏声音、飘洋过海
暨南大学是华侨大学,来自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华侨学生,以及来自中国港澳台地区的学生,与内地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因此,该校开展的志愿服务具有“正气、洋气、土气”相结合的丰富性。“正气”就是弘扬爱国主义、倡导核心价值观,传播新时代新思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洋气”就是“睁眼看世界”,学习先进经验,锐意改革创新,推动国家发展。“土气”就是继承中华传统、发掘民俗元素,面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魅力。因此,暨南大学申报的“声海”志愿服务项目,就是编辑和制作优秀的中国文化、正能量声音,用普通话、粤语、潮汕话、客家话以及英语、日语、印尼语等多种语言进行传播推广。项目以志愿服务形式、以国际文化视野、以青年创新特色进行中国文化的再创造、再传播。 1.原创内容生产。 用脚步寻迹历史,用初心创作故事。项目坚持原创内容生产,团队分工协作,打造集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于一体的创新内容文本。 2.多元表达形态。 项目以青年的学习和生活场景为创作背景,创新多样表达形态,包括广播剧、播客、直播等多种形式,打造圈层丰富的音频节目。 3.全盘资源渠道。 项目与政府、企业、媒体和平台建立深度合作,拓宽“线上+线下”“境内+境外”传播渠道,提高传播深度,真正打通传播最后一公里。这样,通过青年志愿者的热诚服务,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国声音、展示中国友善、塑造中国形象。
“潮情”志愿服务:根系祖国、传承民俗
来自潮州市潮郡文化志愿者联合会的“潮情”项目,就是传承数百年华侨、华裔、侨眷、侨属的爱国爱乡情怀,传播潮汕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明风尚、文化繁荣的信息,让世界华人了解“古老的潮州、创新的潮州。”一方面,项目以潮州古城服务驿站、服务岗亭、各景点为据点,以牌坊街、东门街、滨江长廊为主线,通过“打造一个服务据点就是一个城市窗口”的方式,编织起一张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网。另一方面,项目收集和整理潮州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的素材,进行剪辑和提炼,通过网络、新媒体、广播、电视、书刊等传播到海外,让广大华侨、华裔“听到祖国的声音、感受祖国的温暖”。这一是个来自本土、来自民俗的志愿服务项目,不断被赋予新时代的丰富内涵、积极功能,成为侨乡文化志愿服务的特色,为广大海内外同胞带来温暖和快乐。
“邻里亲”志愿服务:友善家园、你我共享
来自佛山市高明区“123”公益团队的“邻里情”志愿服务项目,是针对廉租房小区这种特殊社区的服务类型。廉租房小区以困难家庭、残障人士、孤寡单亲等群体为主,新迁入的居民相互陌生、交往不多,遇到困难的时候缺乏关心和帮助。这时候,志愿者前来提供关爱、动员激励,逐渐建立廉租房小区的志愿服务队伍,建设“邻里守望”“邻里互助”的温暖家园。1.针对小区内弱势群体特色,统筹整合小区内资源来开展“社区生活会”等常态化志愿服务为主,开展“心灵放松室”“长者歌友会”等康乐服务为辅,打造特色的服务格局。2.组织小区志愿者参与“志愿者成长训练营”“益伴亲子志愿”等培训,提升小区志愿者服务能力,在发展壮大服务队伍同时为小区提供更优质服务。 3.以廉租房志愿V站为中心,以点带面带动小区内长者饭堂、妇女微家等服务站点,搭建志愿服务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各类资源进驻小区,提升社区服务品质。从2016年起,小区内志愿组织针对廉租房小区共开展300场志愿服务,覆盖面达4000人次,从服务中发掘培育20个小区志愿者骨干,带动100户居民参与。这种点滴积累、持之以恒的志愿服务,带动廉租房小区的群众改变“陌生人”的隔阂,重建“熟人的温暖”,共同建设和睦友善的生活家园。
“金五福”志愿服务:敬老爱老、青夕相依
来自四会市海格社工中心的“金五福——多维度关爱乡村留守老人”志愿服务项目,以“社工+志愿者”的机制,探索志愿者关爱服务农村留守老人的新模式。项目主要是针对部分老人对于老年生活感到无能为力,认为人老无用,对社会没有价值的心态,探寻一种途径能够改变老人想法、发挥老人价值、体现老人贡献的有效途径。项目制定了五项服务(金五福)来回应老人需求,以求做到多维度缓解老人存在的问题与需求,从而提升老人生活质量。 1.情感陪伴:志愿者利用周未时间下乡拜访乡村留守老人,和老人们聊天,排遣寂寞,答疑解难。2.口述历史:志愿者们聆听老人讲述自己的或者村寨的历史故事,并记录汇制成《乡村历史故事集》。3 .免费送医:链接医疗机构为老人定期开展义诊,通过中医针灸缓解病痛。 4.公益送药:链接爱心个人或企业善款,购买福袋(福袋中放置老人生活用品,以及治疗跌打损伤的外用药物),免费送给有需要的留守老人。5.水电维修:链接爱心水电维修团队,为老人免费提供水电维修服务,保证其居家的水电安全。目前已有200多名留守老人直接受益,得到免费医疗帮助的老人有30多人,服务老人总共超2000人次。与此同时,留守老人获得志愿者的关爱和帮助之后,激发生活的热情,也参与志愿服务。有些老人感觉自己身体健康,也能够帮助其他高龄老人,就主动参与探望和扶助的服务;有些老人向志愿者讲述自己的经历、乡村的故事,记叙农村的历史和变化。这样,在志愿者“敬老爱老、青夕相依”的服务和感染下,乡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逐渐改变,精神生活逐渐丰富,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成为生活常态。
“看见生命”志愿服务:聆听故事、燃点希望
来自广州医科大学南山志愿服务队的“看见生命——肿瘤患者关爱故事”,针对患有癌症、白血病等病症的特殊人群,通过志愿者的陪伴和聆听、关心和帮助,为他们带来社会的友爱和温暖,让他们安详度过生命的艰难时光。志愿者发现,部分肿瘤患者在患病前期容易产生否定、自我封闭、怀疑等情绪,比较少跟医生或病友沟通,更倾向于上网搜索疾病相关信息。当他们通过搜索发现一些失败案例后,又容易将自己的病情对号入座,从而对疾病治疗失去信心,消极治疗。为此,医疗志愿者的指导下,社会志愿者进入病房开展关爱服务。1.通过开展季度宣讲会,帮助患者之间相互认识,建立联系。 2.通过开展小组,帮助患者进一步熟悉,协助患者在其中获得同伴支援,相互鼓励和支持。 3.通过开展志愿者培训,协助志愿者在活动中成长,认识并学习项目相关的技巧,更好地服务患者。 4.在病区内加大宣传,帮助患者认识、了解项目,及时寻求社工帮助并有效解决问题。同时,通过机构公众号传播项目内容,加大项目的影响力;结合生命故事手册的发布邀请媒体对项目进行宣传。项目实施以来,直接服务2091人次,间接服务8221人次,大大地促进了病友与病友之间、病友与医护人员之间的联结,使服务对象增加互动与沟通,形成团体的归属感,凝结集体的抗癌力量,从而获得鼓舞与支持。这个项目服务的是社会上最艰难、最孤独的人群,通过提供陪伴和交流、聆听与激励等服务,让肿瘤患者及其家属获得温暖和安心。
“云贵情深”志愿服务:爱在乡村、美在心灵
来自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云贵情深——云南贵州支教助农”服务项目,是在结对开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的时候,发挥志愿者的爱心和热情,为山区儿童及乡村群众提供关心和帮助。志愿者前期调查发现,当地教育资源有限,留守儿童多,家庭经济实力不足,居民普遍不了解国家教育政策和助学政策等情况,对开展爱心支教、开发多彩课堂、宣传教育与助学政策均有强烈需求。同时,决战脱贫攻坚之后,东西协作工作进入服务乡村振兴的阶段,针对农产品销售、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红色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拓展与传播等也均有需求。学校在调整和充实乡村振兴、结对发展力量的同时,也鼓励青年志愿者参与服务,奉献爱心、做出贡献、体验成长。为此,志愿者开展了有特色、有实效的服务。1.爱心支教主要服务群体-中小学生:2018-2020年,在云南昭通鲁甸县、彝良县、巧家县面向中小学生1500余人次,开展14天各有特色的支教服务。2.走访需要关爱群体-困难家庭、独居老人、留守儿童:实地走访困难家庭、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90余户,约200人次,通过走访慰问、宣传政策开展服务。3.科技助农主要服务群体-当地特产农户:2020年结合产业调研、直播助农,帮助鲁甸苹果果农、彝良天麻种植户、巧家红糖企业各一家,开展直播带货,电商助农,直播1小时共成交270余单,为农户创收和改善生活。这些青年志愿者、学生组织通过网络服务、实地服务等,为云南、贵州乡村提供智慧、知识、技能,发挥积极的作用。该项目从面向山区儿童的爱心支教到面向乡村农户的热心助农,点点滴滴的爱心和奉献,逐渐产生良好的效果。
“碧水蓝天”志愿服务:环境教育、从小做起
来自广东环境教育促进会的“碧水蓝天——农村环境教育带动流域治理公众参与”志愿服务项目,聚焦三个重点:一是环境、二是农村、三是教育。项目提出,环境教育是全民教育,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受众,特设立了幼儿环境教育、中小学环境教育、企业环境教育、农村环境教育和自然教育工作委员会、社区环境教育工作委员会。在梅州、河源、阳江和清远培养228名持证农村环境教育教员,涉及学校超过20所,服务范围超50个村庄,受益对象包括学校教师、学生和当地村民,累计超过3万人。并且,继续推广项目,受益人数再增加2万人。农村环教公益计划从一开始就以构建广东农村环教网络为目标,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政府支持、公益协力、NGO实施、学校助力、村民参与的农村环教模式,今后的目标是扩大项目实施范围,完善实施体系,打造支持志愿者开展环教志愿服务活动的平台。 主要内容包括:(1)继续争取当地有关主管部门的支持,扩大农村环教公益计划的实施范围;(2)继续实施农村环教教员培训班,扩大环教教员志愿者队伍;(3)完善农村环教课程体系,帮助志愿者开发在地课程和校本课程;(4)构建和完善支持农村环教教员在当地开展环教志愿服务活动的平台,确保农村环教可以持续实施,为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打造良好的“软环境”;(5)继续开展农村环教绩效评价。这个项目的最大特色就是面向广大农村群众、农村青少年,提供丰富多样、通俗易懂的教育普及,提高农村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吸引和激励他们成为志愿者,保护家园、保护环境,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
“一呼百应”志愿服务:安全城市、安心生活
来自深圳市公共安全义工联合会的“一呼百应——安全城市、安心生活”项目,立志于建立全域响应、全员参与的应急救助系统,让城市处处都有志愿者的帮助、处处都有维护安全的力量。项目联合阿里公益、中国平安、东部公交等爱心单位,通过赋能“外卖小哥”“平安代理人”“公交车长”成为专业导师志愿者、专业技能志愿者,依托企业的网络广、覆盖全、流动快的特性,与急救中心、医院及社康三级联动,有效补充完善“院前急救”体系。项目通过培育的专业导师志愿者,再进入社区为民众开展持续、常态、标准地社区急救宣教培训及体验活动,实现全民急救知识普及。从人员到设备到系统,全方位着力,以应急救护助力粤港澳地区,尤其是广深地区的安全文化建设。项目致力于全民安全教育宣传普及,以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志愿者)掌握急救技能为培训核心,以安心公益急救宣讲进社区为连带服务,将深圳志愿服务模式,联动广州企事业单位,落地在粤港澳地区,以提升急救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项目联动社会资源参与社会应急基础设施体系构建,创新开展“安心驿站”公益模式,将智能售货机的收益补贴AED设备供社会公众使用,形成可持续的公益推广模式。通过在深圳各大人流密集场所安装875台“安心驿站”设备,后续将深圳成功试点模式推广至广州落地,以提升广州地区AED覆盖率。项目拥有全国300余名志愿者持有AHA导师证的专业急救导师、近2万余名志愿者持有国际急救员证书,成为应急救援队伍中坚力量。其中深圳、广州地区的专业志愿者,每月定期交流落地举办联合社区活动,以加深两地交流。针对城市日趋庞大、人群日趋密集,风险防范越来越重要的时代,“一呼百应”志愿服务项目构建覆盖广大群众、促进自救互救的社会网络,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先行”志愿服务的几个特征
通过对2021年广东省“益苗计划”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分析,就发现在“先行一步、先行先试、先行示范”发展进程中,志愿服务必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其项目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征。第一、敢为人先。不论是改革开放初期,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广东志愿者都要敢为人先、敢于探索。志愿服务的组织建设、项目发展、体系构建,都是需要“从无到有、从有到好、从好到强”的发展变化。只有不断探索和尝试,才能够为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做出贡献,这也是赋予广东志愿者的特殊使命。 第二、广蓄博收。 作为处于改革先行、开放前沿地区的广东志愿者,既要传承中国志愿服务的文化,也要敢于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志愿服务的经验,继续做好“正气、洋气、土气”等“三气融合”,探索和创造具有时代特殊的志愿服务发展机制、发展模式。 第三、创新活跃。 广东志愿者尤其是青年志愿者,是社会发展最活跃的力量,也是志愿服务发展最活跃的力量,勇于创新、不断创新,才能够获得进步、发挥作用。第四、发展壮大。 广东的志愿服务既要做细做好,也要做强做大,成为助推社会经济建设、社会治理创新的有生力量。为此,“益苗计划”大赛的优秀项目,在持续发展、传播推广的过程中,要吸引和积蓄更多的社会力量,建设具有生机活力的组织体系,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服务的积极力量。
作 者:
谭建光教授,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第二届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理事、第二届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副会长。
(一审:陈通达、二审:赵韵姬、三审:范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