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承办高校所在地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国内著名高校和新闻媒体单位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此项活动旨在全面展示我国高校教育成果,激发广大在校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培养跨世纪创新人才,俗称“大挑”,在奇数年份举行。
第一条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
第二条 竞赛的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第三条 竞赛的目的: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第四条 竞赛的基本方式: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
第五条 竞赛设立领导小组,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负责指导竞赛活动,并对全国组织委员会和全国评审委员会提交的问题进行协调和裁决。
第六条 竞赛设立全国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联合发起单位(含高校、新闻单位、相关企业)的有关负责人组成。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分别委派有关负责同志作为组委会成员,各联合发起单位推荐一名主管领导作为组委会成员。全国组织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
第八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下设秘书处,负责按照全国组委会通过的章程组织竞赛活动并向全国组委会报告工作。秘书处设秘书长一名,由承办单位有关领导担任;设副秘书长若干名。
第九条 竞赛设立全国评审委员会,由主办单位聘请的相关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非高校专家组成。全国评审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常务副主任二名,评审委员若干名。
全国评审委员会经主办单位批准成立,有权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所规定的原则下,独立开展评审工作。
第十一条 竞赛设立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在全国组委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时成立,由全国评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1名、评审委员3名(根据被评判作品学科分布选定)、主办单位各1名代表、全国组织委员会高校委员中抽签产生的10名代表组成。资格评判委员会主任由全国评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担任。资格评判委员会会议由资格评判委员会主任负责召集。
1.授权全国组委会秘书处在预审开始至终审决赛结束前接受参赛学校和学生、评委、社会各界人士对参赛作品资格的质疑投诉;
2.在终审决赛结束前,如出现被质疑投诉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应召开会议,对被质疑投诉的参赛作品的作者及所属学校进行质询;
第十三条 全国组委会秘书处对质疑投诉者的姓名、单位予以保密。质疑投诉者需提供相关证据或明确的线索。资格评判委员会开会时,到会委员超过2/3方可进行表决;表决时实行回避制度;若参加表决委员中有2/3以上认为该作品不具备参赛资格,则评委会对该作品不予评审,其参赛得分随之取消。全国组委会秘书处不受理匿名质疑投诉。
终审决赛结束后,对作品的质疑投诉继续按本章程第三十三条执行。
第十四条 主办单位根据团体总分优先原则,确定上届竞赛总分前70名的学校为联合发起高校,并可根据终审决赛规模、地区平衡、学校类别及代表性、承办地区等因素作部分调整。
第十五条 各省(区、市)、各高校应举办与全国竞赛接轨的届次化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各省(区、市)团委、科协、教育部门、学联联合设立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负责本省(区、市)竞赛的组织协调、参赛作品资格审查和作品初评等有关工作。
第十六条 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第十七条 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终审决赛当年7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
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第十八条 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第十九条 参赛作品涉及下列内容时,必须由申报者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证明;
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
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
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有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
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
第二十条 参赛作品必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经本校学籍管理、教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确认。
第二十一条 每个学校选送参加竞赛的作品总数不得超过6件,每人限报一件,作品中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作品总数的1/2,其中博士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l件。参赛作品须经过本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进行资格及形式审查和本省(区、市)评审委员会初步评定,方可上报全国组委会办公室。各省(区、市)选送全国竞赛的作品数额由主办单位统一确定。每所发起学校可直接报送3件作品(含在6件作品之中)参加全国竞赛。
第二十二条 全国评审委员会推荐通过预审的一定比例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及全部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参加展览。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须有实物或模型参展。
第二十三条 全国组委会将在竞赛的终审决赛阶段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工作交流活动,并适时举办单项展示赛或邀请赛等丰富“挑战杯”竞赛的活动
第二十四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在终审决赛期间,举办成果转让活动;成果是否转让不作为作品评审获奖的依据。
第二十五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拥有组织转让获奖作品的优先权。成果产权及利益分配由学校和作者协商确定。
全国组织委员会可以结集出版竞赛获奖的作品及评委评语。
第二十六条 全国评审委员会对各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发起高校报送的参赛作品进行预审,评出80%左右的参赛作品进入终审决赛。参赛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各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等次奖分别约占进入终审决赛各类作品总数的3%、8%、24%和65%。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学历层次作者的作品获奖数与其进入终审决赛作品数成正比例。科技发明制作类中A类和B类作品分别按上述比例设奖。
第二十七条 参加全国终审决赛的作品,确认资格有效的,由全国组织委员会向作者颁发证书,并视情况颁发相应的奖金。参加各省(区、市)预赛的作品,确认资格有效而又未进入全国竞赛的,由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向作者颁发证书。
第二十八条 竞赛以学校为单位计算参赛得分,团体总分按名次排列,按位次公布。最高荣誉“挑战杯”为流动杯,授予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学校;设“优胜杯”若干,分别授予团体总分第二至第二十一名的学校。累计三次捧得“挑战杯”的学校,可永久保存复制的“挑战杯”一座。
第二十九条 各等次奖计分方法如下:特等奖作品每件计100分,一等奖作品每件计70分,二等奖作品每件计40分,三等奖作品每件计20分,上报至全国组委会但未通过预审的作品每件计10分。如遇总积分相等,则以获特等奖的个数决定同一名次内的排序,以此类推至三等奖。
第三十条 竞赛设10个左右省级优秀组织奖和进入终审决赛高校数30%左右的高校优秀组织奖,奖励在竞赛组织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省份和高校。省级优秀组织奖由主办单位评定,报全国组织委员会确认。高校优秀组织奖由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提名,主办单位评定后报全国组织委员会确认。
第三十一条 在符合竞赛宗旨、具有良好导向作用的前提下,可联合社会有关方面设立、评选专项奖。专项奖不计分。
第三十二条 竞赛联合发起高校应向全国组织委员会交纳规定数额的发起组织费。参加全国终审决赛的作品,作者所在学校应向全国组织委员会交纳规定数额的参赛费。发起组织费、参赛费主要用于竞赛的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经费的补充。
第三十三条 竞赛结束后,对获奖作品保留一个月的质疑投诉期。若收到投诉,竞赛领导小组将委托主办单位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经调查,如确认该作品资格不符者,取消该作品获得的奖励,重新计算作者所在学校团体总分及名次,取消该校、该省所获的优秀组织奖,通报全国组织委员会成员单位;并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所在学校取消下届联合发起单位资格或参赛资格的处罚。
第三十四条 承办竞赛的高校应按当届组委会通过的申办办法,申请承办下一届竞赛活动;获得历届“挑战杯”和“优胜杯”的学校具有承办下届竞赛的优先权;当届组委会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产生下届承办单位。
第三十五条 竞赛承办单位有权以全国组织委员会名义寻求赞助。最高荣誉“挑战杯”不得用于寻求赞助。
第三十六条 www.tiaozhanbei.net为“挑战杯”竞赛专用网站,由主办单位和承办高校共同建设。
第三十七条 本章程自全国组织委员会审议通过之日起生效,由竞赛主办单位及全国组委会秘书处负责解释。
一、本规则依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制定。全国评审委员会依据本规则制定评审实施细则。
1.全国评审委员会由主办单位聘请非高校的具有高级职称的40名左右自然科学领域的专家和20名左右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组成;
2.全国评审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常务副主任2名,副主任若干名,秘书长一名。下设若干专业组,各组设组长一至二名;
3.全国评审委员会下设由秘书长领导的秘书处,负责对参赛作品分类、统计、送阅和评审的组织服务工作;
4.全国评审委员会成员名单(正、副主任、秘书长除外)在终审完毕之前实行保密,在终审结束后可以公布;
5.全国评审委员会在向全国组织委员会报告终审结果后解散。
1.参赛作品分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的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
2.评审过程中综合考虑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义等方面因素。
3.全国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工作分预审、终审两阶段进行。预审要评选出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发起高校报送作品的80%左右的作品进入终审。终审要按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分别按照3%、8%、24%、65%的比例评出特、一、二、三等奖。科技发明制作类A类和B类作品分别按上述比例设奖。各奖励等级之间的标准是相对的。
4.评审注意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学识水平和科研能力上的差异,三个学历层次作者的作品各等奖的获奖比例与其进入终审的比例基本一致。
5.涉及需由有关部门出具证明材料的参赛作品,须按章程第三章第十八条的规定严格把关。
6.评审实行回避制度和保密制度。评委不得参与对其同省(区、市)高校、其本人亲属作品的评审工作。在评审结束之前,任何评委不得以任何方式对外宣布、泄露评审情况和结果。
7.全国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工作按《评审实施细则》规定执行。
1.各省(区、市)的组织协调委员会要按照《“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资格及形式审查实施细则》的规定,对报送的作品进行严格的资格和形式审查,省(区、市)评审委员会对报送作品进行认真的初评。
2.全国组织委员会秘书处对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报送和发起高校直送的参赛作品进行资格及形式审查,不合格的作品取消参赛资格。
3.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制作类的作品在承办高校所在地进行预审,预审要提出是否进入终审和获奖等级初步意见,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在全国评审委员会负责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评审工作的常务副主任的主持下先期进行评审,选出一定比例作品赴承办高校所在地进行展示。
4.终审决赛期间,评委在组委会安排的专门时间集体到展厅对作者提出问辩,并审看发明制作类作品的实物。每个评委须向自己负责评审的作品的作者至少询问一次。
5.评委可以对所评审的作品的资格提出质疑,并提出质疑理由、证据或线索。受到评委质疑的作品,将提交竞赛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按程序评定其参赛资格。
6.评委会应于终审开始时在主任的主持下召开评委会全体会议,听取组委会对竞赛活动情况的通报。
五、各省(区、市)初评工作,由该省(区、市)评审委员会参照上述规则主持。
六、本规则由竞赛主办单位负责解释,并由主办单位根据全国组委会的意见修改。
本实施细则依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规则》制定。全国组织委员会秘书处和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对参赛作品进行资格及形式审查时须参照本细则执行。资格评判委员会依据本细则判定被质疑和投诉作品的资格是否有效。
1.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含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院校)的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2.参赛作品可分为个人和集体申报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作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除填写集体作品名称外,还要注明一位学历最高的作者为集体项目的代表,集体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本专科生作品、硕士研究生作品或博士研究生作品;
3.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仅限本专科学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
4.参赛作品涉及下述内容时,必须由申报单位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证明;
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
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
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上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
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
5.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申报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6.参赛作品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
7.每个学校选送参加全国竞赛的作品总数不得超过6件,每人只限报一件作品,其中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总数的1/2件,研究生作品中博士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1件,集体项目按学历最高者划分;
8.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中可包含被采用的为党政领导部门、企事业单位所做的各类发展规划、改革方案和咨询报告,同时附上原件及采用单位使用证明的复印件和有关鉴定材料。
1.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含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共三大类。其中科技发明制作类分成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制作投入较小,对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参赛学生须在作品申报书封面相应作品类别中划“√”。
2.作品申报书相应栏目须经本校学籍管理、教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后签章确认。
3.作品申报书中B1表(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中的作品分类栏须由作者按作品的学术方向或所涉及的主要学科领域据实填写;B3表(科技发明制作)中的作品分类栏须由作者按作品的发明点和创新点所在类别据实填写。此栏如填写有误,将影响作品的最终成绩。
4.作品申报中的B3表(科技发明制作)必须附有研究报告,并提供图表、曲线、试验数据、原理结构图、外观图或照片,也可附鉴定证书和应用证书。
5.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每篇论文在8000字以内,每份调查报告在15000字以内。
3.要考虑《挑战杯》的特点:先进性、科学性、现实意义
7. 同一个学校申报作品不要集中在某一个学科领域,避免自相竞争
4.同一个学校申报作品不要集中在某一个学科领域,避免自相竞争
5.人文社科类仅限于:哲学、教育、社会、经济、管理、法律六个方面。
1.仔细阅读《挑战杯》竞赛章程、评审规则和《作品申报书》说明
(2)涉及几个学科领域时,按学术方向或发明点、关键创新点来填写
1.论文题目要鲜明,要能反映论文内容,研究范围和深度
2.论文内容要切题,结构要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条理清楚
3.论文一般要有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
6.可以应用多种表达技巧,如:图表、曲线、附录、加注等手段,以达到重点突出、显示主线的目的。
7.要反复阅读和修改论文手稿,达到文句简明、流畅。
2.研究报告一般要有摘要、研究目的和基本思路、创新点、技术关键和主要技术指标、作品的科学和先进性、作品的设计、制作、试验、作品的适用范围和应用前景预测、参考文献等内容。
3.研究报告需附有相关曲线、试验数据、原理结构图、实物外观图(照片)等,也可附以鉴定证书,应用证明和专利证。
4.研究报告应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文句简明、流畅。
2.问辩重点在考察作者对参赛项目的理解程度和参与情况,以及工作实际达到的水平。
3.展版版面设计应简洁鲜明、吸引观众、文字宜少。内容宜精。
4.展示表演的作品要考虑电源等动力供应、注意安全、演示项目需反复演练,力争演示一次成功,若偶然出现故障,也应沉着对应。
5.口头陈述的开篇应开门见山,尽快切入主题并突出创新点以吸引评委。
6.参加集体项目的展示者应掌握未参加展示者的工作内容。
7.准备问辩要围绕作品主题,对项目的基本思路、科学性、先进性和现实意义等几个环节充分准备,努力做到有问必答、有理有据。
8.对评委提的问题要听清楚,回答必须扣题,切忌答非所问。
1.评审时应注重论文的科技含量、实用性、经济性和技术市场。
5.参赛论文不等于丁作总结,初学者切忌在其中塞进作过的所有实验和得到的所有结果
6.论文题目是全文最简洁的概述,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7.论文摘要必须言简意赅,准确交待论文工作目的、方法和重要结果.
8.科学思维和新的思路是全篇论文的灵魂。引用他人信息必须经过思考选择,深刻理解并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到见解,切忌人云亦云。
9.参赛论文总的基本要求:主题鲜明、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内容切题:行文流畅、思路清晰;逻辑推理、科学准确。
10.掌握并应用多种表达技巧:图表、附录、加注…、以达到突出重点、展示主线的目的。
11.反复阅读和修改论文手稿是提高抽象思维能力、锤炼并理清思路的最佳途径。
2、参赛论文不等于工作总结.初学者切忌在其中塞进作过的所有实验和得到的所有结果;
3、论文题目是全文最简洁的概述.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论文摘要必须言简意赅.准确交待论文工作目的、方法和重要结果;
5、科学思维和新的思路是全篇论文的灵魂。引用他人信息必须经过思考选择,深刻理解并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到见解,切忌人云亦云;
6、参赛论文总的基本要求:主题鲜明、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内容切题,行文流畅、思路清晰,逻辑推理、科学准确;
7、掌握并应用多种表达技巧:图表、附录、加注…,以达到突出重点、展示主线的目的;
8、反复阅读和修改论文手稿是提高抽象思维能力、锤炼并理清思路的最佳途径。
在你开口之前,吸引观众(特别是评委)注意力,使他们驻足欣赏并产生第一印象的,便是你的作品展示板。因此,必须精心设计。首先,题目要醒目,如果太长,应设法突出比较关键的词语。其次,文字要简洁精炼,字不能太小而让人看不清,可以用不同字体突出某些重点。第三,展示的内容要精选,突出创新点,切忌轻重不分,应有尽有的和盘托出。第四,充分利用图表形象化的展示功能,辅以少量文字,使版面简洁明了、富于个性、活泼美观。
展示内容原则上应包括题目、前言、方法、结果与结论,一项都不能少。但展示板不过方寸之地,不能将所有内容都等量齐观地充分展示出来。因此,必须有简有繁,视作者拟强调的创新点而决定取舍。如果研究的是新问题,或者是用新视角与新思路研究老问题,都应在前言中点明:如果是引进了新的方法,或对老方法有所革新,也必须特别指出:如果有什么新发现,或为某些不确定的结论提供了新论据,更当重点展示有关实验数据。总之,当依创新点之所指,在展示内容的繁简安排上有所取舍。
工程类作品,实物或模型展示几乎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最好还能操作演示,演示中应注意排除安全隐患,避免故障频仍。否则,效果将适得其反。此外,实物展示还应包括图纸(工程类作品)、数据资料、有助于表明作品的完整性,但应经过仔细的整理和编排,便于评委翻阅和检视。
展板与实物展示的作用均不在于代替口头陈述,而是为增强口头陈述的效果服务,最好取简洁明了、富于个性、形象鲜明、一目了然的方式,表达作品的主题和内容要点,特别是其中的创新点。
1、摒弃死记硬背,学会理解思考问辩重在考察作者对参赛项目的理解程度和参与情况,以及工作实际达到的水平,口头陈述切忌朗读展板上的说明文字或背诵事先写好的解说词,而是在对自身作品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借助展板展示的图表和实物演示进行生动的解说,解说中最好还能注入作者的热忱。
2、理解所追求的目标。一是对作品要传达的信息条理化,二是要将其中的重点抓出来,三是用概念清楚、逻辑严密的陈述,描绘出一幅简约的、使非专业人士易于领悟的作品图像。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因曼:“我不能创造我不理解的东西”。可见理解是开拓创新的重要前提之一。因为只有理解透了,才能精确选定该当重点表述的内容,并找到适当的言词和表达方式。
3、加深对作品主题、主攻目标和科学思想的理解科学思想为反映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过程即科学思维或思考;思维活动的结果即形成科学思想;思路则是科学思想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因此,科学思想的形成过程离不开思考,它应贯穿于整个科技创新活动之中,一开始可能只是一个比较模糊的闪念,通过实践与思考的反复交替,才逐渐地发展与完善起来,是任何科技作品的精髓所在,必须加深理解。
4、口头陈述的开篇应开门见山,尽快切入主题,并能提出足以吸引人的问题,吊起听众想追寻答案的胃口,再亮出最有说服力的事实来回答,引导听众理解工作中的创新点并接受你的结论。
5、为了突出主线,口头陈述中必然会忽略某些环节(如方法等)的细节,对此应做到心中有数,在问辩中有评委问到时方能应对有策。
6、准备问辩时除知所知外,还应知所不知,这些多半是你的工作未直接涉及,甚至世人尚未解决的问题,最好也能做到心中有数,方不至应对失据。
7、“阅漂使人充实,交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逻辑和修辞使人善辩”(培根)。这些都是准备问辩的不二法门,要抓住一切机会多练多说。在多说多练的过程中,思想会愈来愈精炼,遣词造句会愈来愈丰富,表达会愈来愈流畅自如。陈鼓应:“做学问谈天最重要”。
8、“思维如智者,说话如常人”,这是亚里士多德的忠告,意思是解说尽量使用通俗语言,以非专业对口的人也能听明白为度。
9、一定要在平时多多练习,练习时一定要卡准3分钟时间,不要花时太多却连关键的东西都没表述清楚。练习时小组成员可相互提问。
为了在“挑战杯”赛中获胜,参赛作品的选题至关重要像农民没用好种子,怎么辛苦也得不到好收成。就什么才是好的选题呢?简单的回答就是能打破现有市场需求和学术科技供给平衡的新理论、新技术或是新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观点。而如何去寻找能打破现有平衡的选题,则是大家最关心、最费周折的事情。首先要求做好调查和资料搜集工作,只有充分掌握了将要涉及领域的现有水平、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才有可能知道什么选题值得去做。这是一件需要时间、条件和方法才能做好的事情。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料和互联网上的有关信息。当然,更不能忘记向有关教师咨询。
撰写学术论文的选题,实际上是科研选题。理、工、农、医类学术论文的选题,应偏重研究进展的追踪,特别要能提出新理论、新方法,不一定要大,但一定要新。
社会调查报告和社会科学学术论文的选题,则要瞄准社会热点问题,要能取得研究数据,提出新的观点或新的对策。
在具体捕捉科研课题时,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检核与思考:
社会生产和现实生活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是形成科学研究课题的最重要的源泉。捕捉直接影响生产发展和生活质量的关键问题或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具有更大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每年,国家科技管理部门都用科技发展指南的形式公开科研选题方向,表明了国家各级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关注。高校的教师或科研工作者通常依据《选题指南》提出的方向,申报有新颖性、创造性和意义较大的科研课题。
对于大学生或研究生来说,可通过导师的指导,或直接参与教师科研项目,选择参加“挑战杯”竞赛的题目。如果能选择科学前沿课题或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课题,更会有出类拔萃的机会。
科学在不断发展,一门学科内各分支学科的交叉,各门学科的交叉与互相渗透,有可能产生交叉处的空白区,将目光投注到束二革好多“.yZ岛那些尚未被人开垦的“处女地”,往往能形成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例如,某体育学院一研究生选择了《竞技体育技术、战术创新理论研究》,意在探索促进竞技体育运动不断创新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这一研究课题的提出,是在竞技体育科学与创造科学交叉区寻找到一块科研“处女地”。
再如,有人在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交叉结合中,找到有关“计量史学”方面的科研新课题。
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已有理论、传统观点和结论,寻找其缺陷和矛盾,也是捕捉科研课题的途径。历史上,当绝大多数物理学家完全不加怀疑使用牛顿的经典力学公式时,爱因斯坦却对它进行质疑,重新考虑牛顿力学的时空观,从而萌发出建立新的时空观的设想(狭义相对论)。现在许多人致力于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是源于对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的怀疑和批判。
由于历史的局限,许多前人的某些理论、观点和结论,看起来无懈可击,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其缺陷和矛盾,揭示这种缺陷和矛盾就是科学发现,深入研究就可能提出新的理论。
研究课题从实际中找,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有些课题也可能来自书本中的难题。我国著名数学家侯振挺教授早年在大学学习时,就从一本职6队论》中找到了自己的研究课题。经过研究,最终创建了被国际数学界称为“侯氏定理”的科学理论。
国际上获得菲尔兹奖的20多位数学家中,有不少人是由于解决了“希尔伯特问题”中的某个问题或者历史遗留下来的其他难题而获奖的。数学如此,其他学科也是如此。
根据研究工作中的反常现象选择课题而取得成功的例子是很多的。冯,卡门在他的导师的指导下做流体力学实验,以观察圆柱后面水的流动分离。但是,圆柱后面的水流始终不稳定。导师没有注意到这个现象,只关心他的“流动分离”课题。但是,冯·卡门却注意到了这一反常现象。他想,这里可能有某种自然规律在起支配作用,于是,冯·卡门把这反常现象作为自己的科研课题。经过探索,结果发现了“卡门涡流”这一流体力学规律。大学生在科学实验中,如果观察到的意外现象或与传统情理不符的反常现象,就可以思考其中有没有科研新课题。
对于同一对象、现象或过程,存在着不同观点、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争论,这是利·学发现过程中常有的事情。历史上光的微粒说与波动说之争,热的本质之争,物种不变论与进化论之争,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学术之争。争论时,双方都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和理论依据。了解这种争论的前因后果与争论焦点,乃是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许多科学研究,常常被学术争论所诱发。在了解当前学术争论的基础上,大学生也可以从中找到科研新课题。
对于同一个研究课题,从新的角度去思考,即从新的侧面、采用新的材料、使用新的手段去研究也可以形成新的研究课题。例如,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问世以来,红学研究已风靡海内外,研究成果也可谓车载船装、千姿百态。然而至今仍有不少人情系红学,不断地从新的角度去选择研究课题。中国科学院高级工程师崔耀华一部洋洋洒洒36万余言的《红楼梦探幽》,可谓独辟路径。他突破考证派、思想评论派及艺术评论派的研究视野,运用自然科学中的系统论,建立起系统分析《红楼梦》的科学体系,提出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新观点。例如:《红楼梦》不是梦,其本身的伟大艺术魅力无需索隐派艰苦考证便可为读者理解;《红楼梦》的核心是作家阐述自己哲学思想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治世思想和理论以及如何创造理想社会的艺术体现,书中人物是这些哲学思想的形象化描述。
在“挑战杯”竞赛前,我们可能知道组织者提供的社会科学学术论文或调研报告的《选题指南》,对《选题指南》上的题目,我们应注意选好新的研究角度,力求有所创新。
许多研究论文在阐述某种观点或结论时,经常有这样一类限制词:“在一定条件下”、“在相当程度上”、“在某种范围内”等。那么,究竞在什么条件下?在多大程度上?在哪些范围内?对于这些限制词的具体规范的寻找,可以构成相应的研究课题。此外,对于给定明确限制规范的情况,也可以通过超出规范的外推思考捕捉到研究课题。
科学研究中有许多失败或失误案例,对这些案例进行个案分析或综合分析,以探索其失败或失误的原因,抑或在失败的废墟上重新筑起研究的大厦,也可以形成相应的研究课题。
以上所举课题的来源或线索,并不一定概括得全面。对于奥妙无穷的自然界和错综复杂的人类社会,鲜为人知的东西比比皆是,供科研选择的课题是层出不穷的。只要我们有创造的动机,善于进行创造性思考,在老师的指导下,总会找到合适的参加“挑战杯”竞赛的科研课题,撰写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发明创造是创造前所未有的人工事物的一项实践活动。不计其数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等,都是发明创造的成果。发明属于技术创造范畴,有别于科学创造中的发现。发明是人类运用自然规则创造出某种人工事物,而这种人工事物在没有发明以前是不存在的。如青霉素药品、电灯、复印机、电子计算机等,都是“人工事物”,是发明成果。至于科学家发现世界上存在着青霉素、电磁感应现象,不能算是发明,因为他们只是创造性地“发现”了自然界存在着的自然规律,而这些规律在人们发现之前依然客观存在。当然,发明与发现也有联系,发现可以导致发明,发明也可推动发现。如果没有青霉素的发现,是不可能有青霉素药品的发明;正因为人们发现了激光原理,才导致激光打孔机、激光治疗仪、激光武器、激光音响、激光育种方法等发明的问世。当然,如果没有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天文望远镜和电子计算机等产品的发明,人类要探索太空奥秘,作出新的重大发现也是不可能的。
对发明创造成果,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分类。从发明创造的成果形态分,有产品发明和方法发明两大类。
1)产品发明又可以分为物品发明(如合金、玻璃、水泥、油墨、染料、涂料、农药、食品、饮料、调味品、药物、纸、焊料等),设备发明(如各种机器、仪器、器械、装置等),配置或线路发明(这是指由空间和时间起作用的工作手段,如电压调节器、放大器,带有分支和闸门的管道系统等)。固定建筑物也属于专利保护的范围,可归人产品发明类。
例如,自行车是很早就发明出来的机械产品,关于它的发明至今仍层出不穷。如果有人用新型传动(如变速齿轮传动)改进普通链传动的自行车,就是一种发明创造。有人在传统的双叶罗茨鼓风机的基础上设计出三扭叶罗茨鼓风机,力图降低工作噪声,这也是机械设备方面的一项产品类发明创造成果。
2)方法发明可以分为产品制造方法发明(包括产品的机械制造方法、化学制造方法、生物制造方法)和非产品制造方法(如通讯方法、分析测试计量方法、修理方法、消毒方法等)。产品用途发明也可归人方法发明这一类。
例如,某发明人研究出一种电镀塑料物品的方法,能使塑料制品具有金属的外观。这是一项方法类发明。
分析产品发明创造实例,我们可以发现它通常历经“选择发明课题”、“构思技术方案”和“样品制作”等基本阶段。
发明创造的选题,要着重考虑市场需求和新技术运用,特别是交叉学科知识与技术的应用。如核技术,用于军事已不新鲜,用于医学也很平常,用于海关集装箱货物不开箱查验,则是近年来的一大创新。
1)先进性,即你的作品要能反映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能代表某一个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或是在某一学科领域中处于先进地位。这样,你的作品立意越高、越远,在竞赛中获胜的机率就越大。先进性还反映在作品具有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特征。在某一个领域,别人还未去研究,或是在研究过程中还没有成果出现,而你的作品恰好能反映先进技术在这一领域中的应用,这就说明你的作品具有先进性。当今时代是一个网络的时代,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而网络的发展又非常之快,如果你在这一领域做出一个有独到见解的作品,你的作品就具有先进性。
2)实用性,即你的作品要能为人们的生产或生活服务,解决人们生产或生活中的某一个问题或给人们生活的某一方面带来好处。如果你的作品不能解决问题,对人们无关重要,或是人们的生活中可有可无,甚至它的性能比同类产品还要差,这就说明你的作品不实用。实用性还表现在:当今人们生活中急需解决某一个难题,而又没有这样的产品。而你的作品却能应运而生,急人们之所急,这就突出了你的作品的实用性。要选择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作品,我们就需要细心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了解人们生活中所急需解决的问题,然后从实际出发,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设计产品,解决问题。这样,我们的作品一定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3)可行性,即发明作品不光在理论上是先进的,而且在实际中也行得通。当我们设计一件作品时,只在理论上进行考虑,而忽略了在实际中各种情况的变化和各种因素的限制,就有可能在制造技术方面或现实需求方面遇到障碍。因此,我们在选择发明课题时,要综合考虑实际中各方面的因素,各种情况的变化以及各种制约因素的限制,既保证作品在理论上可靠,又使其在设计制作和使用方面可行。3.发明作品的设计与制作
发明创造的本质是提出新技术方案,因此方案设计工作十分重要,它是将设想变成现实的关键性技术阶段,是对设计者创新能力的挑战。参加“挑战杯”竞赛的发明作品,应在技术方案上体现出设计构思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因此,参赛者要学习和掌握技术方案创新设计的方法。
样品制作,是完成发明作品的重要环节。技术方案确定之后,应考虑样品制作的工艺方法。动手制作之前,要将总体构思理顺,对整个系统有一个粗略认识。要明白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只有这样,发明作品的制作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挑战杯”竞赛中,学术论文的撰写是一个重要环节赛者应掌握学术论文撰写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学术论文是对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取得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学术论文种类很多,按学科分,大致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相应地划分出自然科学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其中各自又可能细分出各门学科的论文,如物理学论文、土木工程论文等。学术论文是用思辨方法进行研究,以间接研究的第二手资料为主撰写的论文,如理论性研究、细则研究、目标研究等。学术论文以阐述对某一事物、问题的理性认识为主要内容,提出新的知识、新的见解、新的解释、新的方法和原则等,从而提高认识,指导实践。学术论文展示了崭新的论点以及理论体系形成的过程,富有深刻的哲理性、透彻的说理能力、辩证的逻辑力量等。
不管哪种论文,其全部价值及价值的大小均取决于论文的内容。学术论文的内容不是别的,正是科技创新的成果,这是学术论文区别于其他文章的根本点。这里说的新成果,主要是指“前人所没有”和“前人所未知”的新见解、新发现或新设计。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篇论文从头至尾都要新,如果这样要求,很可能什么论文也写不出来。
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要具有新思想、新方法、新结果。三新不是并列的,新思想是首要的。为了表达新思想才建立新方法,有了新思想必然产生新结果。所以评价文章水平高低,首先要看其有无新思想。优秀的学术论文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论文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创造性,能提供新知识、新见解、新观点、新方法,揭示科技活动的规律。论文选题应立足于该学科领域的前沿和热点,一些已经做过的工作如果没有新的进展就不应选择。重复选题或采用同一思路研究的题目都是缺乏新意的。论文结果应该有新观点。有一篇关于齿轮降低噪声研究的论文,从提高制造精度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并得出了一些结果。虽然论文在理论上和技术上都没有错误,但只是把用现代分析技术测得的数据堆砌起来,缺乏本质的分析,没有说明研究工作究竟取得哪些实质性的进展,主要结果末超出前人,没有新发现和新观点。这样的论文缺乏创新点,在参赛时是没有竞争力的。
论文应具有实践性、应用性,有推广价值,能解决科技活动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对科技活动起推动、促进作用。
撰写论文要资料翔实,数据可靠,概念准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结构严谨,文字简明,通俗易懂,符合科技论文的格式。
除综述、专著和快报外,在学术论文(简报)中报道的原始数据,通常只出现一次,再次出现只能作为二次文献引证。参赛的学术论文中,如果有较完整的可靠的原始性实验数据或统计数据,无疑会增加参赛作品的水平。
写好论文的关键取决于科技活动的水平和课题研究的成果,这是写好论文的基础。要通过深入查阅有关文献,在实践中有新的发现,从而提出新的观点。
从课题研究成果到科研论文,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要写好论文还在于写作者的分析与综合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了提高研究报告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必须学习撰写论文的基础知识,参加写作的实践。
一篇论文的结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开头要做到首尾连贯、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条理清目中间到结尾,
一般论文的结构可归纳为“前言、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但由于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成果不同,论文的结构也不完全一样。
应说明提出该课题研究的缘由和重要性,省内外、国内外对该课题的研究已进展到什么程度,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还没有解决,课题研究是在什么基础上开始的,达到什么程度等。
要以论为纲,论点明确,论据确凿。学术论文应简明精当,以表达一项研究工作中最主要的、最精彩的和具有创造性的内容;结论必须有事实证明,但不宜罗列过多的事实;引用文献资料或别人的材料,必须在脚注中表明出处。
扼要提出研究的成果,解决了哪些问题,哪些问题有待今后讨论等。
科技论文的题名,也可叫论题、命题或题目。题名,被喻为论文的“眼睛”。好的题名,既能提享全文,标明物点,又能引人注目,便于记忆。阅读论文时,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题名。从文摘、索引、题录中找到的也是题名。题名应便于科技工作者阅览、编目。基于这种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对学术论文题名的写作提出如下要求:
1)题名应是鲜明、恰当词语的逻辑组合,具体、确切反映论文的内容及其研究范围和深度。例如:《大陆板块在西藏高原的碰撞》,题名比较简明,文中的重要内容“碰撞”及特定内容“在西藏高原”均有提示,是一个好题名。 。
2)题名应有利于索引分类。题名中应避免不常见的缩略词、字符、代号和公式,以便提供实用信息。信息情报人员往往把题名作为编录索引的重要依据之一,如果题名不恰当,容易把文中揭示的信息漏掉,造成文献的漏检。论文的中外题名应一致,但在书眉上因题名过长,可用缩略题名。题名命好后,最好用主题词表检查一下,应该把可作索引用的字都包括进去,并把重要的字尽可能靠前写。如《电磁调速离合器电磁场的有限元法计算》题名就比较符合要求。
3)题名应概念统一,简约精炼,切忌冗长空泛。如《煤、电能、劳动力的合理转换》,按文中意思是讲能量转换,而题名概念不一,若改为《热能、电能、机械能的合理转移》就比较好。又如,《关于中国公元前三千年至今为止的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就比较紧凑合理,若改成《中国气候的研究》貌似简练,其实太笼统空泛。因此,要求题名精炼,并不是字数越少越好,一般不超过20个字为宜。美国《美英格兰医药》杂志,在稿约中规定题名限制在75个字符以内,以防冗长题名的出现。有的论文题名貌似精炼,但会出现与其他同类论文雷同或不适当扩大的现象。如《×××的若干问题》、《×××的机理探讨》等,前者有可能雷同,后者有可能不切实际,应注意避免。在有些情况下,还应考虑采用副题名。例如:
②论文分册或分篇出版,可用副题名提示特定内容,以示区另lJ;
③用副题名引申题名或对题名进行说明,或对长题名进行改造。
副题名处在从属地位,一般可在题目下面用破折号引出;也可以用小字与主题名分开;也可以在题目与副题名间用冒号隔开。如《论基础科学研究的社会功能——兼议建设基础科学的重要性》,这是副题名作引申。
论文应根据内容需要,安排章、节、条、款、项等小标题。一般论文小标题分四层,第一层标题居中写,占行;第二层、第三层标题缩二格写,占行;第四层标题缩二格写,不占行。
论文的作者,只限于那些选定研究课题和制定研究方案接参加全部或重要研究工作,作出重要贡献并了解论文的全部内容,能对全部内容负责解答的人。其余有关人员,或列人参加工作人员题名页,或另外对其逐一致谢。
个人研究成果,个人署名;集体研究成果,署名的次序按对该课题研究贡献大小次序排列。在一项工作中,谁提出研究课题或设想,谁承担主要工作,谁解决关键问题,都是衡量贡献大小的标准。
摘要是对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摘要的作用有:
1)报道作用。摘要即摘取论文的主要内容,读者看了摘要后就可决定是否读全文,大大方便读者。
2)索引作用。摘要是二次文献的著录内容,同时有利于文摘报刊转载。
摘要应有与论文同等量的情报信息,应该说明研究的缘起、问题及重要性,试验过程与方法,研究成果或结论,应用范围及意义等内容。
1)简短。摘要字数以200一300字为宜,约为论文正文字数的3%左右。IS05966建议少于250词,不超过500词。对评审的学位论文或论文,节缩全文写成的详细摘要,可单独印发,字数可达2500—3000字,写作上要求突出具有新见解的内容。
2)自含性。摘要要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信息,并有数据结论。
3)独立性。摘要是一篇短文,能独立使用,可以引用或编文摘卡片等。
4)不评论。摘要必须忠实原文内容,无须对正文作评论或解释。5)特殊性。摘要中一般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一般只用标准科学术语和命名。
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每篇论文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另立一行排在摘要左下方,并要求尽量用《汉语主题词表》提供的规范词。
前言又称引言、导言、绪言或序论等,有时不署这些题名,但也是论文的一部分,写在正文之前。古人说“立片言以居要,用一篇之警策”,指出写文章先提出要点置于开端,这就是前言。前言是向读者揭示论文的主题、目的和总纲。其作用是便于读者、新闻记者了解全文,引导读者了解有关科技成果的意义、试验方法和论文展开论点的计划等。常见的前言包括以下内容:
②说明课题的性质、范围及其重要性,突出研究目的或要解决的问题;
前言不要与摘要雷同或成为摘要的解释,不要注释基本理论,不要推导基本公式,不要介绍基本方法,不过谦也不吹嘘,应言简意赅,真正起到“引导”作用。学位论文前言中除了上述内容外,还应对主题范围内的文献进行评述,以反映对翻阅文献的分析、综合、判断能力。
正文是论文的主体。创造性的信息主要由这部分反映。因此,正文的水平标志着论文的学术水平。
要写好正文,首先要有材料、有内容,然后用观点去统帅材料,并按逻辑规律顺理成章。正文部分特别要注意内容淮确先进,少而精;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深浅程度适合既定读者对象;文字力求明确具体。
结论,是全篇论文的归结,是对引言提出问题的呼应。结论,从内容上讲,不是实验结果的简单重复,而是更深一步的认识,是从正文全部材料出发,经过推理、判断、归纳等过程而得到的新的总观点。写作结论应包括:
①说明理论的适用范围,解决了什么理论或实际的问题;
⑦说明成果意义,对前人有关本问题的看法做了哪些检验,哪些与本结果一致,哪些不一致,作了哪些修改与补充;
②本文尚未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可参考的关键及今后的研究方向等。
结论的写作,要慎重严谨,结论要有说服力,恰如其分。
结论要用肯定的语气和可靠的数字写作,决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在科技工作中,若下一步研究工作有新的设想,在研究中有新的问题(如仪器设备改进,留待后人解决的问题等),可在结论中提出,以有助于搞好课题“接力赛”。
科学研究工作总是在前人基础上发展提炼的。凡论文中引用前人的文章、数据、结论等资料时,均应按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出参考文献表。这样做,足以反映出起初的科学依据,严肃的科学态度,尊重前人的科学成果,还有利于读者了解此领域里前人做过的工作,便于查找有关文献。列参考文献的范围应以与本文密切有关,确经作者阅读并有所借鉴者为限,多列或不列都是不妥的。
(一)加页眉,内容为:第三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字体为:小五号;居中
注:专著为[M], 报纸为[N],期刊文章为[J],论文集为[C],学位论文为[D],报告为[R],标准为[S],专利为[P]
[1] [美]詹姆斯·W·沃克. 人力资源战略[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3-24
[2]李强. 转型期冲突性的职业声望评价[J]. 中国社会科学2000(4):20-29
[3] Whyte, M.K.& L. Parish. 1984, Urban Life in Contemporary Chin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78-79
格式同上,先中文后英文;中文按姓名的拼音排序,英文按姓名的字母排序。
其他未列出的问题请参见新闻出版署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
课题研究可以说是整个竞赛活动的核心部分,建议参赛同学注意以下几点:
应该说指导教师是大学生特别是本、专科生进行课题研究的导航灯,在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需要指导教师提供理论上、方法上的帮助,在遇到突发问题或事件时进行解答,从而使我们在研究中不断发现、不断完善,从而走向成功。
课题研究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之上,特别是由于目前科技的发展,许多项目、设计、制作都必须以现代化的仪器和设备为基础。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与学校(院)协商,争取将课题研究尽可能与教师的日常科研活动结合起来,为课题研究创造有利条件。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在参与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缺乏资金投入。因为不论研究的内容是什么,均需要不断地实验、制作、调查、了解,不断地查询资料,反复论证,这些均需要有足够的经费来购置实验材料、仪器设备和相关的书籍资料。因此,有限的资助经费应合理有效地使用,“好钢应用在刀刃上”。
学术研究属于知识创新活动,学术论文是知识创新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关于学术研究的方法、步骤,可参阅本书“4创新人门”。
发明创造的本质是提出新技术方案,因此方案设计工作十分重要,它是将设想变成现实的关键性技术阶段,是对设计者创新能力的挑战。这要求研究者:一要学习和掌握技术方案创新设计的方法;二要学习和掌握样品制作的工艺方法。重要的是,在动手制作之前,将总体构思理顺,对整个系统有一个粗略认识;还要明白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只有这样,发明作品的制作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为引导参赛作品更好地突出时代主题,关注人民需要,研究回答我国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特请有关专家拟定了这份参考题总目。这个总目,供同学们选题、构思参考。有些题目较大,可灵活掌握,分解细化。
总的要求是:鼓励参赛同学认真学习理论,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用建设性的态度,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学习新经验,独立思考,以小见大,创新认识,开阔视野,加深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把握,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培养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和科学严谨的精神,锻炼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参赛作品论文类每篇在8000字以内,调查报告类每篇在15000字以内。为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所做的各类发展规划、工作方案和咨询报告,已经被采用者亦可申报参赛,同时附上原件和采用单位证明的复印件和鉴定材料。
1.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
3.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6.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调查。
7.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和经验的调查研究。
5.我国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进程的调查研究。
2.党的领导、人们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实现机制研究。
12.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调查研究。
11.食品卫生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与状况的调查研究。
13.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及其法制化、规范化的调查研究。
14.新世纪我国商会(企业家协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作品名称:对禁毒教育与宣传及吸毒者感觉寻求状况的研究——从心理学实验与调查出发
作品摘要:本研究以心理学为视角,综合运用心理学实验、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方法,从乐观偏向、可得性启发式思考和感觉寻求人格特质的角度对现有的禁毒问题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潜在吸毒人群确实存在乐观偏向,并且现有的一些禁毒教育宣传不能降低这一乐观偏向,反而会使这种偏向升高;受可得性启发式思考影响,吸毒者的事例对人们对毒品的认知有很大的影响;吸毒人群确实具有高感觉寻求倾向。我们根据这些结论提出解决策略。
作品名称:专业市场主导下的地方产业集群研究——浙江省余姚塑料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和竞争优势探析
作品摘要:本文首先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理论、中国产业集群理论尤其是以“专业市场+家庭工场”为典型定义的浙江模式、专业市场理论等前人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并对波特教授的“钻石”理论做了基于浙江经验的修正,搭建起“柔性化”地方政府、文化环境因素的强大外在驱动和四大内部驱动因素在地理上的集中产生竞争优势,以及由专业市场主导地方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形成的这两大分析分析框架。之后,文章以修正后的波特“钻石”理论的逻辑框架分析中国塑料城,这一主导余姚塑料产业集群的原料专业市场的发展路径及竞争优势,提出在地方“柔性化”政府和文化、环境的外在强大驱动以及需求条件、企业间的交流协作竞争、企业战略、相关和支持性产业的支撑这四大内在驱动因素在中国塑料城这一地理上的集中促成了中国塑料城这一专业市场竞争优势的形成。在上述论证基础上,笔者深入挖掘专业市场对余姚整个塑料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和竞争优势形成的主导作用,包括对“三城联动”这一强大引擎机制、对十余个乡镇涉塑块状经济这一集群支撑基础的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地理上的集中而带来的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知识外溢、交易成本下降和规模经济效应等,从而提出专业市场主导下的产业集群是地方竞争优势产业形成的有效路径这一结论,总结出“专业市场集群主导下的地方产业集群——余姚塑料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和竞争优势框架图”。此外,本文还探讨了余姚塑料产业集群尤其是专业市场集群面临的挑战以及原因分析、应对措施以及发展方向,希望能对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
作者姓名:杨勇、褚成成、孙甲鹏、傅睿卿、郑之增、薛尽想、刘庆
作品摘要:该两足智能机器人是在原有的步态分析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步行模型,令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可以基本的抛弃力学模型计算,并采用自适应、自调整的步态分析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大大的提高了机器人适应环境的能力。
作品名称:自费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成本收益分析—— 基于北京地区部分高校的实证研究
作品摘要: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不仅仅是耐用的消费品,更是人力资本投资最重要的方式。理性人根据个人教育投资的净收益值及收益率的高低,来做出自身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在当前硕士研究生大规模扩招且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实施收费政策的形势下,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北京地区九所高校硕士研究生关于读研成本收益的问卷调查,并引用、分析网络调查数据资料,计算出总体平均的个人投资收益率。本研究还进一步从学科、地区和性别等三大角度展开分析不同条件下个人收益率的差异,从而既为个人的行为选择提供依据,也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后续研究以及研究生教育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作品摘要:第三代示波器——数字荧光示波器(DPO)结合了数字存储示波器(DSO)和模拟实时示波器(ART)的优点而摈弃了其缺点,是一种新型的示波器技术。其高度的洞察力可以用来观察十分复杂的信号。目前全球DPO 技术被美国泰克(Tektronix)一家公司所垄断,目前国内尚无相应产品或原型机问世。为了打破垄断,为国家节约大量外汇,本人独立设计并研制了国内第一台数字荧光示波器,具备了1GSa/s的高采样率、4GB的海量存储深度和800000波形/秒的实时处理速率,技术指标全面超过国内数字存储示波器,部分技术指标达到甚至超过了泰克公司产品水平。
作品名称:2-环丙胺甲基自由基开环反应的取代基效应
作品摘要:利用ONIOM(QCISD(T)/6-311+G(2d,2p):B3LYP/6-311+G(3df, 2p))方法第一次系统地研究了2-环丙胺甲基自由基开环反应的取代基效应。氮原子上不同的取代基对2-环丙胺甲基自由基开环反应影响较小。在C1位的p-受体取代基能够大幅度减小C-C键断裂的能垒,但同时却会显著地增大C-N键断裂的能垒。当C1位的取代基为烷基时,无论N上的取代基为烷基、芳基或是酰基,C-N键断裂的开环反应都为优势反应。当C1位的取代基为CHO(或 CO-alkyl、CO-aryl、CO-OR,但非CO-NR2)时,无论N上的取代基为烷基、芳基或是酰基,C-C键断裂的开环反应都为优势反应。当C1位的取代基为芳基(或烯基、炔基)时,如果N上的取代基为烷基或酰基,开环反应将倾向C-C键断裂反应。若C1位的取代基和N上的取代基都是芳基,开环反应将通过C-C键断裂和C-N键断裂两种反应途径进行下去。溶剂化效应对于2-环丙胺甲基自由基开环反应的区域选择性的影响非常小。C-C键断裂开环反应的取代基效应能够成功地通过自旋离域机理来解释。而在解释C-N键断裂开环反应的取代基效应时,则应该考虑一种特殊的可以通过化学键传递的p-受体效应。最后对于双环2-环丙胺甲基自由基的进一步研究表明:环张力也能够影响开环反应的区域选择性。
作品名称:限价指令市场中连续双向拍卖机制下的短期价格行为及交易量分析
作品摘要:本文旨在建立描述限价指令市场中连续双向拍卖交易机制下短期价格及交易量动态变化过程的理论模型,其结论对丰富和完善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和金融学理论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金融监管当局进行科学合理的政策制定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该机制下的几个特征变量包括最佳(高)买价、最佳(低)卖价、买卖价差、成交价格和成交概率的分析揭示了连续双向拍卖机制下的短期价格行为,并着重探讨了其均衡性质包括成交价格所收敛到的竞争均衡及达到均衡的时间。研究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理论模型能较好地刻画连续双向拍卖机制下短期价格的动态演进特征,进而印证连续双向拍卖交易机制能快速收敛到竞争均衡从而产生很高的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效率的相关结论。此外,我们通过基于泊松过程的指令流建模考察了连续双向拍卖交易机制下买卖单边及总的累积交易量的形成过程及其统计性质(包括均值、方差及实现值),并对这三个交易量指标的各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应的数值仿真和比较静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三个交易量指标都受到指令的到达率、每个指令的需求数量、买卖两种指令的比例结构、指令成交概率以及考察的时间区间等因素的影响,而本文建立的理论模型能很好地刻画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限价指令市场中连续双向拍卖交易机制下交易量的动态演进特征。整个框架具有直观的经济含义和经济现象背景以及一定的适用性,是国内外连续双向拍卖交易机制研究领域的第一个基准理论模型。本文的部分研究成果已多次在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及被ISTP检索,受到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成果对于我国今后进行主板市场的交易机制改革和创业板市场的交易机制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品摘要:棱镜分光红外比色测温系统采用棱镜分光技术,运用比色法原理,有效克服了单色辐射测温中受物体发射率、环境、干涉滤光片工作波长受限等影响的缺点。采用低偏置、低漂移的运算放大电路TLC2252和正负18位高分辨率的A/D转换器MAX132,保证对光弱信号的分辨。量程自动切换技术,兼顾测温范围和低段温度的分辨率。测温时,使用三次线性拟合方法进行线性化处理,拟合系数由非线性最小二乘方法得到,分辨率达到1℃,测温精度为1.0级。比色测温仪距离系数比达到L/D=400,测温范围达到600℃~3000℃;硬件支持RS485通信接口,软件兼容研华ADAM4000系列通信协议;为支持传统仪表, 测温仪还保留4~20mA电流输出,由10位D/A转换器MAX504实现。系统还包括上位机设置校准程序,实现参数设置、自动校准和数据标定。棱镜分光式比色辐射测温仪可使许多接触测温无能为力的现场实现自动测温。为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提高相关产业的整体水平提供保证。由于棱镜分光式比色辐射测温仪的使用寿命较其他测温仪长数倍,而且维护量很小,因此可大幅度减轻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减少维修费用和人员数量。降低成本,减轻企业负担。本项技术和产品可以应用于工业自动控制系统中,可满足高温工业环境的测温要求,市场前景广阔,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作品摘要:论文在回顾和检讨以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回到经验事实、从实践出发开展该议题的主张。青年农民工适应城市的实践受到乡土世界、想象世界、城市世界和实践世界的交互作用之影响,其城市适应的实践形态和逻辑被四个世界型塑。他们通过实践性惯习的生产与再生产方式,来寻求一种界定并表达自身身份的社会适应性,这既是他们适应城市的条件,同时又是这一过程的结果。实践世界的基本行为逻辑是现实/实际取向,遵循要发展的原则。他们不同于城市人也不同于地道农民的行为和价值观都是其实践世界的社会结构的直接反映。他们在处理突发事件中所获得的技巧与策略,经由扩散传播成为所属群体的集体记忆和实践世界的行为原则。通过考察他们的“脱根”过程以及结构约束下的行动策略,发现,乡土性在他们的生活中仍然发挥着较大的路径依赖作用,获得一些现代性特征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会适应、融入城市,而歧视、排斥和孤立的城市遭遇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其自身合作的结果。对他们中的大多数而言,实践性足以能应付城市的一般生活,并不一定需要获得现代性来适应、融入城市。
作品名称:谁动了民主的奶酪——关于山西省河津市老窑头村230万元竞选村官的调查告
作品摘要:本报告在对山西省河津市下化乡老窑头村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中的问题进行科学调查的基础上,对老窑头事件的基本情况作了简要介绍,并从经济、法律、制度等方面对老窑头事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得出:老窑头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对这一事件的探讨不应当仅局限于其是否构成贿选这一层面,而应研究其深层因素,采取措施,防止在以后的村民自治中出现类似问题。本报告对我国村民自治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主要包括完善制度建设、强化村民民主素质教育、深化村民自治等。本报告认为,我国村民自治虽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但仍处于初级阶段,政府给予大力扶持和指导是非常必要和必须的,也是首要的,与此同时,村民应当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方面的能力,只有两个层次相互促进,共同作用,才能最终使村民自治走向健康的民主自治的发展道路。
作品名称:法律离中国的农民有多远?——中国农村国家法实际效力的实证研究
作者姓名:王国骞,中国政法大学2003级法理学博士研究生;李安
作品摘要:本文根据二00五年中国农村国家法实际效力问卷调查的数据资料,对于中国农村国家法的总体实效以及各种法律类型的实际效力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并比较了不同类型的法律的实效差异,同时也考察了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状况、职业和地区等方面影响下的国家法的实效状况。